在近现代的中国,有一位属龙的著名的教育家,不仅以其创办、改革新式教育的成绩蜚声海内外,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,而且他那独特而丰富的经历--由教育总长而出国留学,由留学而北大校长,再出国留学,再任教育总长,也是在中外历史上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的,他就是蔡元培。
蔡元培,字鹤卿,号子民,浙江绍兴人,1868年出生,他幼读诗书,博学多才,30岁前就官至清政府的翰林。1898年因看不惯清朝廷的腐朽和顽固,辞官回乡提任绍兴中西学堂的监督,开始了他创办新式教育的历程。1902年他发起组织“中国教育会”,创办“爱国学社”,宣传民主革命。满清政府被推翻后,他抱着“教育兴国”的思想,担任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第一任教育总长,发表《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》,主张打破“忠君”、“尊孔”的封建教育体系,建立体育、智育为主的强兵富国的资产阶级教育体系。由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,年过不惑的蔡元培流亡在国外,边留学边考查西方的教育制度。
1917年初,蔡元培回国,就任北京大学校长,他按西方的模式,揉和进自己的民主思想,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,提出了“百家争鸣、兼容并包”的办学思想,聘请陈独秀、李大钊、胡适、钱立同、刘师增、鲁迅等名家到北大任教,造成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充分条件,并支持和参加者了五四爱国民主运动。他在任6年,成绩显著,赢得了极高的声誉,也招来了军阀的嫉恨,1923年,他被迫再出国留洋。
1927年,国民政府鉴于蔡元培在教育界德望重,请他回国担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,不久又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长,主持全国的教育和文化学术研究工作。九·一八事变后,他主张停止内战,一致抗日,并与宋庆龄、鲁迅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,任副主席,致力于抗日救亡工作。1940年病逝于香港。
郭沫若:
原名开卢,号尚未武,四川东山县人,著名作家、诗人、历史学家、剧作家、考古学家、古文字学家。1914年赴日本学医,回国后从事新诗创作,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。1921年出版个人第一部诗集《女神》,在文艺界有较大影响。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。大革命失败后旅居日本从事史学及甲骨文、金文研究。抗战爆发后回国领导抗战文艺运动,推出《屈原》、《虎符》、《棠棣之花》等宣传爱国思想的历史剧。1949年后担任全国文联主席、副总理、副委员长,科学院院长等职务,他学识渊博、才华横溢,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。
除文学之外,郭沫若在史学方面有三大贡献:他在第二次旅日期间完成的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,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史的划时代菱;他的《青铜时代》确定了中国历史分期的标准;他的《甲骨文字研究》开创了中国古文字研究的新局面。
郭沫若的政论文也相当出色。1927年3月完成的《请看今日之蒋介石》,揭露了蒋介石假革命之名反共之实的真面目,在民众中有很大影响;1944年在延安发表的《甲申三百年祭》,深刻总结了李自成起义失败的教训,被定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学习文件。
军阀官僚:
军阀官僚,可以说是旧中国的地方实权派或是政府实力派,他们在权力争夺游戏中见缝插针、左右逢源,其原因在于这下地人大多具有非凡的判断力,这与古代相术中对肖龙者的特征描述确有巧合之处。不过,官场沉浮,尔虞我诈,又岂是一个“龙”字可以说清的?
徐树铮:
字又铮,安徽萧县人。早年投靠段祺瑞而做文书,经段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,回国后一直追随时段,是北洋军阀时期著名的官僚和政客。
徐树铮回国之际,下赶上护法运动,军阀之间相互倾轧,争权夺利。为了使皖系军阀能在北京长久统治下去,徐树铮专门在北京良福胡同租下一所大宅院,用于招待和笼络接近皖系的议员,这里成了皖系经常取胜会的场所,史称“安福俱乐部”,以俱乐部为中心,形成了拥护段祺瑞的官僚政客的一个新派系,即安福系,成为段祺瑞的势力基础,徐树铮因而一升再升,很快爬上了陆军次长的位置,被段视为干将和左右手。
1918年,徐树铮指挥安福系成员分赴各地,以威胁、贿买等手段拉选票,在国会选举中大获全胜,组织了新一届安福国会,为段祺瑞假共和真独裁又多添了件装饰品。
徐树铮还积极为段祺瑞谋划抢夺西北地盘,出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总司令。此时的徐树铮,手握边防军三个师四个混成旅的强大兵力,一手控制了晋、陕、甘、新、内外蒙诸省的一切军政大权,政治势力达到顶峰。
1920年直皖大战爆发,皖系先胜后败,徐树铮遭到通辑,列为安福系十大祸首之一,在日本人的帮助下逃到上海躲了起来,江浙战争中又出任淞沪联军司令,失败后流亡欧洲。1925年段祺瑞再度担任临时执政,召他回国,不料在廓坊被冯玉祥部下逮捕处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