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名看习尚
透过《水浒传》中人物的名字,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习俗,这在两个方面比较突出。
一是遵循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。
首先是“忠”,人物的名字、封号有“李忠”,“耶律得忠”,“清忠祖师”、“忠烈义济灵应侯”等。
其次是“义”,大首领宋江为“呼保义”,二首领的名字为“卢俊义”。
另外,还有“信”,如“黄信”、“洪信”;“智”,如“智多星”、“智真长老”、“智清长老”;“勇”,如“石勇”“天勇星”,“地勇星”“拼命三郎”为“勇”,“黑旋风”也为“勇”。
二是信奉道教与迷信鬼神。
徽宗皇帝赵佶称号为“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”,直接影响到臣民,如“公孙胜”道号为“一清先生”,“吴用”道号为“加亮先生”,还有什么“洞玄国师”、“虚靖天师”、“天感真人”“九天玄女”、“飞正蜈蚣王道士”、“何道士”。
人物的绰号除了“赤发鬼”、“操刀鬼”“飞天大圣”、“混世魔王”,还有“托塔天王”、“立地太岁”、“活阎罗”、“丧门神”、“母夜叉”、“催命判官”,足以说明当时人们的迷信程度。
名字怎么排
《水浒传》中人物名字的排行,大致有三种形式。
一是以偏旁表示排行。
如“李达”“李逵”,用的是“走之”排行;“何涛”、“何清”用的是“三滴水”排行;同时,还有偏旁表示叔侄关系,如“邹渊”的“渊”字为泉,表示叔,“邹润”的“润”字为水,表示侄儿。
二是从词语的顺序排行。
如“孔明”、“孔亮”,兄弟俩组成“明亮”;“解珍”“解宝”,兄弟俩组成“珍宝”;“朱富”“朱贵”,兄弟俩组成“富贵”;“龚端”“龚正”兄弟俩组成“端正”。还有“耶律得重、耶律得荣、耶律得华、耶律得忠、耶律的信”五人,“重”则为叔,“荣、华、忠、信”意义相连,则是侄辈。
三是以数字表示排行。
如武植成为“武大”或“武大郎”,武松称为“武二”或“武二郎”,阮氏兄弟,分别叫阮小二、阮小五、阮小七。也许还有阮小一、阮小三、阮小六。旧时,开店的也叫“店小二”不敢居尊。但后来人们取名时,从阴阳学的角度,奇数为阳,偶数为阴,叫什么“三”、“五(同武)”“七(同奇)”、“九(同久)”者多,而叫什么“二”“四(同死)”、“六(同流)”、“八(同爸)”几乎绝迹了。
《水浒传》中还有一段话:“俺是刘二,兄弟刘三,父是刘一,不幸死了,还有母亲。”“一”表示大,“二”“三”表示小,为子。
上面这三种排行的形式,与今天相比,也有了区别,无论偏旁,词序,还是数字,只能是兄弟姐妹间同一,长辈另属别论。
“龙”与“雨”
冯梦龙(1574—1646),字犹龙,明代文学家,戏曲家,话本《喻世明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的作者。
梦是虚幻的,龙也是虚幻的,但是,梦是客观存在的,龙也许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,皇帝为“真龙天子”,后代为“龙的子孙”,“梦龙”算是吉兆。天上飞的,以凤为首,海里游的,以龙为尊,不过凤为女性,龙为男性,才有了“龙飞凤舞”“龙凤胎”这样的词汇。
冯梦龙的字“犹龙”,这种名与子重复的现象早就有过,如李白字“太白”。“犹”字的本义是兽名,从部首中也能看得出来。引申义有的姓“冯”字,本义为马行疾,引申为盛貌,曾有句“车如流水马如龙”,冯与马有关,说冯如龙也通顺。
凌濛初(1580—1644),字玄房,别号及空观主人,明代小说家,初刻、二刻《拍案惊奇》的作者。
“濛”为“蒙”的繁体字,“蒙”的本义是草名,即“菟丝子”。如加三滴水,便是微雨之貌。“初”之义为起头,开始。“濛初”,是刚刚下起了小雨,恐怕他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。“玄”字有高空深青色之义。是否相关联呢?如果不是这样,名与字无大关系,只是字与别号相呼应,“玄房”和“即空观”就带佛教色彩了。
凌濛初也把名字的拆字法带入了作品中,如在《许察院感梦擒僧王氏子因风获盗》一文中,就有“无发青青,彼此来争。土上鹿走,只看夜明”之句。“无发”二字,点出了僧尼,“青”和“争”相配为静,“土上鹿走”合成“塵”字(尘的繁体字),悟出了“真静”“无尘”两个名字。当然,这种破案法不尽合理,也显得牵强,这里只是想以此说明名字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而已。
苏三起“解”
“苏三起解”的“解”,在这里作为解释之解,便是释“苏三”。
苏三是戏剧人物,同时实有其人。据有关资料记载。苏三本姓周,其父周彦鸾,曾任大同府尹,她出生时,正好下雪,人们常将雪比喻为“玉龙”“碎玉”,便为他取名玉姐。
其父因宫廷斗争受牵连,被革职,玉姐成了童养媳,其夫名丑儿,只有五岁,玉姐逃脱出来,几经周折,最后入了名为“怡春院”的*院。这*院由苏淮及其妻“一秤金”开办,认他做了义女,*院中,原有翠香,翠红两个姑娘,她排为第三,因此人称苏三。
苏三聪明伶俐,能歌善舞,艳名远扬。有人觉得她的名字太俗,尤其进了她的客室,可以说是金玉之堂,满室生春。加之她乳名玉姐,便为他取号“玉堂春”。
显然,“玉堂春”这个名字比“苏三”更具有艺术性,更符合她的身份。南宋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,也是*女出身,评剧《杨三姐告状》中的金玉,同从*院而来。“玉”的意思是洁白美好,偏偏用在了*女身上,当令人深思。也许这正是失去了什么才觉得什么珍贵。
有“史”可“法”
史可法(1601—1645),字宪之。号道邻,明末进士,在南京拥立福王朱崧为帝,守扬州被俘。不去而死,谥“忠正”。
“可法”中的“可”字,本义为在神前唱歌,此处应作“当”讲,刘禹锡诗“一方明月可中庭”即是此意,“法”的本义就是效法,这个名与字的含义无疑是“应当效法”了,而他的号“道邻”,意思是接近事物的规律(道),自然属于名、字、号三合一了。
如果再加上他的姓“史”,“史可法”便是历史应当效法。效法什么呢?也只能是轻视留名的忠臣孝子。史可法未辱其名,可说是为支撑衰败的明朝江山鞠躬尽瘁,史载他夏天不扇扇子,冬天不穿皮衣,睡觉不脱衣服,他死后,反清志士多以他的名号起事,当时人都说可法不死。他是有“史”可“法”,其他人也是有史可法。他所仿法的是历史,如宋末文天祥,而他人之后则是效法的他,即史公可法。
法、宪、道三字在史可法之前和之后在历史上都有人用过。前者为南宋的*相贾似道,自师宪,偏偏姓了贾(假);后者有林彪集团中吴法宪,恰巧姓了吴(无),贾似道确实是假似道,历史早有定论,吴法宪是文革时期的空军司令,吹捧林彪的儿子林立果为超天才,这就是毫无法规可遵循了。
“光启”自“应星”
徐光启(1526—1633)字子先,明朝科学家,著有《勾股义》《农政全书》等,并译《几何原本》。
宋应星(1587—?)字长庚,明朝科学家,著有《天工开物》,详细记述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先进科学技术。
崇尚苍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,而日月星辰是天上的具体形象。徐光启和宋应星这样的名字皆与此有关。
先说“光启”,光的意思是明亮,这是毫无疑问的,,对“启”人们往往理解为打开。但是,“启”字还有其他的含义,如(1)先;前。《商君书·境内》:“其先入者,举为最启;其后入者,举为最殿。”还可以做“开始”讲,如启程。又做“陈述”讲,如“启事”。从徐光启的字“子先”上,我们知道取得“先”的含义。甚至,我们可以断定,这个家庭中若以“光”字排行,在这个家庭中他是长子。
再说宋应星。“应”字有应答、应合、应付、适应几种含义,“星”字不必解释了,迷信的说法,世上的人都是天上的一颗星,“应星”并不错,该取自“适应”之意。对照他的字“长庚”又值得考虑了。这个“星”是“金星”,早晨出现于东方天空时叫“启明星”,黄昏出现于西方天空时叫“长庚星”。我们既可以猜测是由他出生时的天道而取名,又可以猜测是他的命中属性而决定的,除此之外,别的解释便不能自圆其说了。
清廷规则
清朝,由明朝延续而来。唐代汉族李氏,宋为汉族赵氏,元系少数民族,系由蒙古族“勃儿只斤”氏入主中原。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,建立明朝,维系了200多年统治。至崇祯年间,,民怨沸腾,李自成起义,占领首都,明代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,又维系了200余年的统治。
清朝的首创者为“爱新觉罗努尔哈赤”,后又有“爱新觉罗皇太极”,成为“太祖”“太宗”。真正由满族统治汉族,由“爱新觉罗福临”始,为顺治皇帝。
“爱新”为“金”的译义,觉罗为“赵”的译义,“赵”为宋朝的国姓,宋徽宗赵佶,宋钦宗赵恒被俘到北国,其臣属众多,金、赵为主要姓氏。“爱新觉罗”便成为皇家之姓。
爱新觉罗福临为顺治皇帝,此后是爱新觉罗玄烨为康熙皇帝。康熙皇帝生有35个儿子,长子名胤褆。自此,明文规定,下一代以“胤”字排行,后一字为“示”字部首取名。由内阁选定的偏僻字呈报,皇帝朱笔圈定。结果,造成的事实。
清世宗(1723—1735),即爱新觉罗胤禛,国号雍正。其弟兄为“胤褆”“胤祺”等。
清高宗(1736—1795)即爱新觉罗弘历,国号乾隆。排行“弘”字,下一个字用“日”字部首。乾隆名字弘历(当时写作“弘歷”)的“弘”字,避讳时缺末笔。“歷”字,则改作“暦”字。
清仁宗(1796—1820)即爱新觉罗·颙琰,国号嘉庆。排行“颙”字,下一个用“玉”字部首。
清宣宗(1821—1850),即爱新觉罗·旻宁,国号道光。“绵”字排行,下一个字为“竖心”部首。
清文宗(1851—1861),即爱新觉罗·奕詝,国号咸丰,“奕”字排行,下一个字为“言”字部首。
清穆宗(1862—1874),即爱新觉罗·载淳,国号同治。“载”字排行,下一个字为“三点水”部首。
清德宗(1875—1908),即爱新觉罗·载湉,排行及下一个字同上。
最后一代为爱新觉罗溥仪,国号宣统,以“溥”字排行,下一个字为“立人”部首。只是他做为末代皇帝,最后成为共和国的公民,没有庙号“什么宗”了。
国号即名字
封建社会,臣民并不知道皇帝的真实姓名,知道了也要避讳。国号也就是皇帝的名字。
以清代为例,国号即名字也是费了一番功夫的。其一,要避免前期使用过的词汇;其二,叫起来要音韵响亮,不拗口别扭;其三,深入浅出,雅俗共赏,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。
顺治:入关之初,天下未定,愿从民意,顺天应人,达到天下大治;
康熙:天下方定,黎民须安居乐业,休养生息;
雍正:“雍”为雍亲王,正为正位。由此,可知即位有曲折。
乾隆:“乾”在五伦中,象征“男、父、君”,乾隆的意思是“乾运兴隆”,即男人、长辈、皇帝为主导;
道光:无深的含义,只是说继承前辈,光大道统;
咸丰:此时由于鸦片战争的影响,国势中衰,财力不足,希望振兴,“咸丰”即是希望都丰收。“咸”的含义是“都”“皆”,见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”
同治:原定为“棋祥”,由于两宫垂帘,恭王执政,改为“同治”,意思是两太后与亲贵大臣共同治国。
光绪:“光”为光大,毫无疑义。“绪”有二意,一为统,二为次序。此时,内外交困,须统,而他是继其叔之位,也符合次序。
宣统:溥仪只是三岁孩子,以慈禧太后的意见及皇帝位,用意是宣统绪,有统有绪,即防止醇王以“亲生父亲”为太上皇,又使之合法。
缺笔
清朝开国皇帝为努尔哈赤,接着是皇太极、福临,这都是译音译义,并不是汉字的意义。直道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才取得了汉族意义上的名字。皇帝至高无上,惟我独“名”,臣民们不得使用,甚至别的地方用的这个字时,也要变通。
玄烨:将“玄”改为“元”。如“天地元黄”。刘备刘玄德市古人,不能改动,书写时“玄”字要缺一笔。
胤禛:将“胤”改为“允”,其兄弟们具改,怡亲王胤祥可用“胤”字,属特旨。“禛”字以“祯”代替,兄弟本有“胤祯”,令其改名“禵”。
弘曆:将“弘”改为“宏”,必须用“弘”字时,须缺笔。“曆”字改其中“曰”为“止”,作歷。《曆书》改为《时宪书》。
颙琰:将“颙”字改为“禺”改为“禹”,“琰”改为“瑗”。
旻宁:旻”字冷僻罕见,必要时缺笔。
奕詝:“奕”字不必避讳。并永以为例。只避一下字即可。“詝”字缺笔作“丁”为“一”。
载淳:将“淳”字中的“子”改为“曰”,“淳”写作“湻”。
载湉:“湉”字已为死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