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皇五帝,是中华民族传说中的最早的帝王名号,具体指哪几个人,众说纷纭,难有定论。这里取其一说,我们也能从中发现上古时期取名的特点。三皇为伏曦、炎帝、黄帝。伏曦,又名太昊,“昊”字指天,也同“皓”,“皓”则为日出光明之貌。炎帝的“炎”字本义为火光上升,同时,炎帝又被称为烈山氏,“烈”字同样有显赫、光明的含义。黄帝的“黄”字,按《风俗通》的解释:“黄,光也。”依然与太阳有关。五帝为少昊、颛顼、帝喾、唐尧、虞舜。少昊又号青阳氏,青色代表东方,青阳的意思是东方的太阳。
颛顼又号高阳氏,同上相似,意为高高升起的太阳。 帝喾别名帝俊,《山海经·大荒南经》中说:“东南海之外,甘水之间,有羲和之国。有女子名为羲和,方浴日于甘渊。羲和者,帝=之妻,生十日。”这样一说,连太阳都是帝喾的后代了。 唐尧,名伊耆。人生六十耆,伊耆是传说中拜日的老人。 虞舜,名重华,意为尊奉光华之神。 不难看出,这些名号多与太阳有关,太阳是人类最早的崇拜对象,首先在帝王的名字上有所体现。
喜用“天干”
天干地支,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。天干共有十字,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地支共有十二字,为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以一个天干与一个地支相配,排列起来,共有六十个组合,称为六十甲子,以次循环记年、记月、记日、记时,这便是算命先生所说的“八字”。 另外,天干地支还可以用来排列顺序,名次,如学校中曾用甲、乙、丙、丁判定成绩。《康熙字典》中则用十二地支分集检字。除此,地支还用于人的属相,排列为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龙、巳蛇、午马、未羊、申猴、酉鸡、戌狗、亥猪。 上古时代,人的名字也是以天干命名的。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殷商时期又二十个帝王,名字分别为报丁、报已、报丙、主壬、主癸、天已、太甲、沃丁、小甲、太戊、仲丁、祖已、沃甲、祖丁、南庚、阳甲、盘庚、小辛、武丁、祖甲、禀辛、庚丁、武乙、太丁、辛。 不难看出,他们的名字中都有天干中的一个字。最后一名辛,便是荒淫无道的商纣王。人们知道,纣王还有个宠爱的妃子名叫妲己,妲字从女从旦,带有太阳上升之义,同样也在天干之内。纣王的叔父名叫比干,干也是天干之干。因此,我们可以断言,上古的名字都用了天干的字,或是后人以“受命于天”而给他们取得代号。
钟馗是椎
钟馗,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。 据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中记载,唐明皇病时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,欲吃之,明皇问大鬼姓甚名谁,大鬼自称姓钟名馗,生前曾考武举,未能考中,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。明皇醒来,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象,悬挂门上,以便打鬼除邪,此后钟馗便演化成打鬼人物。 馗字同逵,意为四通八达的大路。 打鬼人物为何不叫张三李四,偏偏取名钟馗?据考证,古代用椎打鬼以避妖邪。椎为铁锤。《方言》一书中说:“齐人谓椎为终葵”。实际上这是反切法,古时没有拼音字母,字的读音便用一个字的声母与另外一个字的韵母相拼,得其正音。如“同”字,字书上注为“徒红切”,就是把“徒”字得声母“t”和“红”字得韵母“ong”结合而得出的音调。而“椎”字则是“终葵切”。人们往往是取音不取义,自然可以写作“终葵”,魏晋南北朝时,就有“杨终葵”、“张终葵”、“慕容终葵”之名人。“终”字不是常见姓氏,慢慢地就用“钟”字代替了。 椎成终葵,终又成钟,馗比葵更人格化些,这就成了一个名字。
神仙也得改名
神话传说,桓娥是帝喾时代的一个女子,是后羿的继室。她姓纯狐氏,据《淮南子》记载,有一次,“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,桓娥窃以奔月。”说得是桓娥35岁那年,因偷了丈夫后羿从昆仑上西王母那里得来的长生不老之药,便票飘飘悠悠地升到月宫里成仙了。 如今,人们把“桓娥”称作“嫦娥”,毛泽东便有词曰:“寂寞嫦娥抒广袖,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。”桓娥为什么改为嫦娥,其中的理由是什么呢? 原来,桓娥虽然得道成仙,照样是虚幻的,没有人间君王的权势和力量。到了汉朝,汉文帝姓刘名恒,“桓”、“恒”同音,必须加以避讳。因此,将北岳“恒山”改为“常山”,“恒”和“常”是同义词,“桓娥”也就变成了“嫦娥”。 这里附带说一下后羿。他是传说中的射手,天上本来有十个太阳,被他射下来九个。后羿这个名字,当是人们以他的技艺为标准为他取的名字。“羿”字有羽,箭是离不开羽毛的,《正字通》中说,“此字下尚有弓字”,后被删掉了。
不是占便宜
古人中的名字,常见的还有一个“父”字,如追日的夸父,御车的造父,孔子的弟子宰父等等。取名为“父”,人们叫起来不是吃亏了么?“父”就是爸爸,这是众所周知的。 不过,中国的文字是不断衍变的,“父”字宰古代并非指父亲。一是对老年人的尊称,如田父、渔父;二是男子的美称,《毂粱传》中说,“父犹傅也,男子之美称也。”三作“开始”讲,如教父,就是指教戒的开始。 这样看来,古人名中的“父”字,当是对男子的美称,“夸父”的“夸”字有二义,一是指夸耀、自吹,二是形容大或粗。能够追上太阳,喝干了黄、渭两河的水,真有点夸海口了。“造父”的“造”有“前进”的含义,从字形上带“走之儿”,也可以看得出来。驾驶马车当然要走。“宰父”呢?“宰”为姓,系从周朝的官职“太宰”演化而来。 如果按照今天普遍意义上的字面理解,取这样的名字并不占便宜,“夸父”是赞扬父亲还能说得过去,而“造父”便是制造父亲,“宰父”就是杀害父亲了。 以“父”字入名,在近代也曾有过。宣侠父(1999~1938),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,曾协助周恩来开展统一战线工作,被国民党特务杀害。他用的这个“父”字恐怕是“男子之美称”。
姜家孟女
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,在今天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有孟姜女庙,附近的村庄名望夫石村。 据传说,秦始皇时,孟姜女因其丈夫范喜良被迫区修长城,便万里迢迢去送寒衣,不见丈夫,哭于城下,结果哭倒了城墙,发现了丈夫的尸骸,然后投海而死。 这是民间传说,不足为信。 不过,并不影响我们考证孟姜女的名字。春秋战国时期,齐国为大国,齐国为姜姓,因此称齐国君王的长女为孟姜。孟,系指兄弟姊妹中排行居长的。后来,亦用“孟姜”泛指氏族妇女。《诗经·郑风》中就有“彼美孟姜,询美且都”的句子。当时,齐国有个叫杞梁的人,其妻不见得是姓姜名孟,只能说是齐国一户人家的长女,杞梁随齐庄公去打仗,被俘而死,她到郊外去迎丧。这个故事被后人演义,将“杞梁”改为“范喜良”,因“范喜”是“杞”的切音,不断将孟姜女的故事完善起来。 孟姜是什么意思呢,即是姜家的长女。如果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,孟姜女不该叫孟姜女,倒是该叫姜孟女才妥切。
同胞不通姓
春秋战国时期,每个人差不多都有了自己的名字,姓与氏的界限越来越模糊,但是,取名的方法比较简单,姓氏也难以固定。因此,同父同母却不同姓,这种现象很普遍。 最明显的是下面两个例子。 一是伯夷和叔齐。 史书记载,伯夷、叔齐世孤竹国(今河北卢龙)国君的两个儿子,其父欲立叔齐为君,叔齐却要让位于伯夷,伯夷却不同意。兄弟俩你推我让,不想当官,都逃走了。后来,周朝取得了天下,伯夷、叔齐不食周粟,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了。 实际上,伯夷、叔齐也不是他们的真名字。伯为长、叔行三,依谥法“夷”为“安心好静”,“齐”为“执心克庄”。该是后人对他们的称呼。 按古代取名规律,他们两兄弟之间还该有个“仲”什么,可惜历史上没有记载。司马迁在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中说了句“国人立其中子。”证明老二当了国君。做国君的销声匿迹,逃跑饿死的却名垂史册了。这是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,不在本文探讨之列。 二是扶苏和胡亥。 这是秦始皇的两个儿子。 秦始皇死后,有一场宫廷阴谋。本来是该传位给公子扶苏的,丞相李斯却与宦官商议,恐天下有变,秘不发丧,立另一位公子胡亥为太子,袭位做了二世皇帝,将扶苏害死了。 扶苏、胡亥有什么含义呢? 《诗经》中说:“山有扶苏,”扶苏含义为大木。这似乎太牵强,令人难以信服。又,扶、苏又同属姓氏,苏姓望出扶风之地。扶风乃为古郡,在陕西境内,可以猜测是以出生地取名。 胡亥的“胡”字,本义为颈下垂肉,少数民族也称“胡”。做为取名,皆不可信。原来,“胡”字还有另外的含义,即长寿,见《诗经·周颂·丝衣》:“胡考之休”。“胡”为长寿,“休”为福。“亥”字本义是猪,戌狗亥猪,互相联系起来了。我们可以断言,胡亥是猪年生的,意为属猪的长寿孩子,他可能生于公元前238年(癸亥年)即位时是公元前209年,时年29岁。
|